第六章 基督徒与非基督徒

卷五 光明与黑暗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弗四20)

我们在这里面临到一句最戏剧化、最突兀的叙述。使徒前面一直在描述外邦人所过的生活,那也是以弗所信徒以前过的生活——他们那些不信福音的同胞也仍然过着同样的生活。他描述完以后,突然语气一变,用了“但是”(译注:中文和合本无)一词。为了把握其声势,我们不妨再来看一次这整段话:“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的说,你们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他们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

现在我们要来看保罗这个最不寻常、最戏剧化、最生动、最突兀的叙述。显然他故意采取这种方式陈述,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震惊,好带出他心中已有的尖锐对比。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但是”和“你们”上面。“但是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译注:中文和合本无“但是”二字)。这里的“你们”是与那些外邦人互为对比的;而“但是”在这里标示出一种对照,以带出这句括号里的话。这两个词对我们有何意义呢?

第一,这两个词暗示我们一种如释重负和心生感激的感觉。我首先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最先留意到的。我们一路跟着使徒的分析,看他如何描述不信之人、非基督徒的生活,看见他们如何每下愈况,因为他们的心地昏暗了。他是在黑暗里,他的心受到影响,他与神的生命隔绝了。我们也看见人如何放纵私欲,贪行种种污秽。然后保罗说: “但是你们……”。我们也要立刻说,感谢神,我们不在那里,那不是我们的光景。我再说一次,这应该是我们首先的反应。这个“但是”囊括了我们,使我们松一口气,油然对神生出感激之情。保罗此处已经将话题从罪转栘到救恩上,我们都经历过他下面所谈到的那种改变。

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我看来要测验我们的基督徒信仰,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看我们如何回应“但是你们”这几个字。如果我们只是理论上持守着这个真理,它就无法感动我们。如果我们只是用一种超然的、科学的,或社会学的方式去看待这些有关罪的描述;如果我们把人的组别和分类搁置一旁,用完全超然的方法去看这段文字,我们就不可能产生放心和谢恩的感觉。可是我们若了解自己的本相,知道我们原是被罪所辖制、捆绑的;我们若晓得自己仍然需要与罪争战,那么这几个字立刻会带给我们奇妙的解脱感。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理,还有许多待解释之处,但是当我们从感觉、情感、内心去回应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显示出自己究竟是不是基督徒了。我们读了保罗这番话,再读报纸上的新闻,看看四周发生的事,我们就不得不说:“是的,这确实是世界的生活型态。”然后我们又突然停住说:“阿!等一下,世界上还有别的事物,还有基督徒,还有基督教会,还有在基督里的新族类!”前面的描述似乎可以运用在世界每—个人身上,其实不然,因为“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感谢神,在一片黑暗中,仍有一线曙光。从某方面说,基督徒是—个例外,是沙漠里的绿洲。我们当为此感谢神。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试金石。我们跋涉在沙漠中,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沙土,似乎没有什么可盼望的。突然之间我们眼睛一亮——“但是你们”!终于在这个充满罪孽和羞耻的世界上,我们有了一个通向天堂的桥梁。真叫人松一口气!感谢神,终于有了盼望!

当然“但是你们”四个字也标示出福音的入口。我必须承认,我越来越被使徒保罗这种带出福音的方式所感动。他在第二章第四节也是如此。这是他一贯的作法。第二章一开头的三节实在是触目惊心,然后保罗突然话锋一转说:“然而神……”,接下去就是他的福音。此处他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这个“但是”或“然而”,这种对比,这个转折,这就是福音!它是全然崭新的局面,与世界和世界的心思、观点毫无牵连;它是从上头来的,替世人带来无穷的希望。

福音总是以对比的形式出现。它不是人类哲学的延伸,不是人生之书的附录,它也不是人为自己所定的计划之外的增添物。不!它完全是从神来的,是从上头来的,从天上来的,是超自然、神奇的,是属乎神的。它好像一道光,射入黑暗和绝望里。感谢神,它是以这种方式临到的。

我们面对的情形是这样的:我们根据这里的描述来看现今的世界,看见人类苦心孤诣设计的方法都无济于事。政治行动能挽救时弊吗?能解决国际争端吗?教育能解决问题吗?读一读报纸你就可以找到答案。为非作歹之徒并不限于未受过教育的阶层。综观所有的社会机构,以及人类所能想出的一切方法,有那一个能够对付第十七、十八、十九节所描述的光景?当你面对的是昏暗的心地、刚硬的心,人大部分功能都被私欲和敌对神的态度控制时,一点点道德上的谈话或激励又于事何补?法律的力量又如何呢?你不能藉着通过法案、提供低收入住宅,或其它社会行动,来改善人的本性。只有一件事可以解决现今的情况;感谢神,还有解决之道。使徒说:“我不以福音为耻。”那时他正要前往繁荣昌盛却罪恶满盈的罗马。他说:“我不以福音为耻。”他的理由是,“福音本是神的大能。”即使对那些放纵私欲、贪行一切污秽的人,神的大能也能带给他们希望。

我常常说,没有什么比传福音更富传奇性了。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敢断言,今天即使这个城里最罪大恶极的无赖,听到这个信息,我也可以在他身上看到盼望,因为这个“但是”进来了,因为福音本是神的大能。福音来到绝望的人当中:它用实际的眼光看待生命。离开福音,就没有别的事物能用实际的眼光直视人的光景;别的人或事物必须试着说服自己,好像自我催眠一样。只有福音能够直接正视人的本相,包括他最不堪、最黑暗、最无望的地方,而仍然对他说话。为什么?因为有神的大能在里面。这大能可以使人更新,以效法主耶稣基督的样式,正如稍后使徒所要告诉我们的。这是造物主的作为,而“但是”一词提醒了我们这整件事。

更进一步说,这也是使徒此处特别强调的一点——“但是你们”立刻呈现一副对基督徒的绝佳描写。保罗前面描述的是“别的外邦人”;现在他则描述基督徒。关于基督徒,他告诉了我们什么?首先他指出,按照定义,基督徒是从邪恶世界分别出来的人。“但是你们”,这中间有一种分别,基督徒从那种光景中被拉出来,放在另一个地位上。他从前和其他人并无两样,可是如今他不再和他们一样了。显然成为基督徒是世界上意义最深远的事。我认为基督徒信仰最终的敌人就是道德。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觉得安诺德(Thomas Arnold,1795~1842)对十九世纪为害不浅。他和他的跟随者完全抹杀了这种转变、更新、改变。而这些是圣经谈到神的救恩时一再强调的真理。你会发现诗篇作者也有所提及,他讲到他从深渊和污泥中被提起来,他的脚被放置在高处。他必须从可怕的污泥和祸坑里出来,被放在磐石上,被建立在不同的层次上。这就是基督徒的信仰!只有当教会回转过来,明白这一点时,教会才有复兴的希望。

为了稳固这个论点,让我们听听保罗在加拉太书一开头所说的话。他因神在基督里的恩典而感谢神,他这样说:“基督照我们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加一4)。这是基督受死的原因。他死在十字架上,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他的百姓脱离这个作恶多端的世界。再听听保罗写给歌罗西人的话;“他救了我们脱离黑暗的权势,把我们迁到他爱子的国里。”你一旦成为基督徒,就改变了你的领域,你属于一个新的国度了。你不再属于撒但的国度,乃是属乎神的国;你不再坐在黑暗的国度里,乃是在光明的国度里。这是保罗的用词,每一个词都在强调这种转变。你不是略作改进而已,那不是基督徒的信仰。这是焕然一新的局面。它会一直持续到新天新地降临,有义居住在其中的那日。

基督徒信仰的职责不是改造世界,而是将人带出世界,拯救他们脱离世界,组成新的国度、新的领域、新的族类。我们必须把握这个观念。圣经并未教导我们去把世界基督化。我们应该带领人从世界出来,与世界分别,进入新的地位。彼得在他的第一卷书信中说:“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主耶稣带我们出埃及,将我们置于迦南地!旧约时代,神并不是改善埃及的状况;正好相反,他乃是把以色列人带出埃及,领他们进入迦南。彼得接下去称呼基督徒是“客旅”,是“寄居的”,他说得一点没错:“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我们若是基督徒,在世上就是客旅。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三章说到同样的事,“我们却是天上的国民。”有人译成,“我们是天上的居民,”意思大同小异。那是说,我们的行政组织、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政府是在“那边”,我们的国籍是在天上!虽然我们仍活在地上,但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属于世界,与世界的心思、观点、组织毫不相干;我们是客旅,是寄居的,远离家园,只是持护照的外乡人;我们根本不属于这里。主耶稣在他的大祭司祷文中说得很清楚,“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

我们对此必须明确,我不是说,根据前面引用的那些经文,基督徒就不应该参与政治或类似的事,并不完全如此,可是它确实指基督徒要在性格上、本质上、观点上,完全与世界分别出来。因为基督徒知道,这仍然是神的世界,他早晚会救赎它的,罪和魔鬼终必被控制。在基督徒的观点中,政治和文化都是消极的,只是为了将罪和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免得它们生乱。他是以客旅、局外人的身分这样作的,他属于另一个领域,但他对这个领域心生怜悯,所以他不惜花时间和精力设法将恶限制在疆界里。他的信心不是建立在属世的事上,他不相信新的律法可以促进新耶路撒冷,那是本世纪初某些人一厢情愿的看法。他也不使用所谓的“社会福音”,因为它常常失败,它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提倡社会福音的人不明白人心刚硬,人的整个观点都被蒙蔽了。那种教导实在愚不可及。而基督徒是从这种虚假的盼望中分别出来的。他已经脱离黑暗的国度,进入了神爱子光明的国度。

保罗的这番话让我们看见有关基督徒和其品格的另一点。基督徒由于有了改变,他的生活与其他人就有鲜明的对比。“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保罗特别强调“这样”一词。你们学了基督,就不能说:“我相信基督,但是我仍然要过从前那样的生活。”不可能!他在这里又用了间接肯定法,这是他一贯的作法。“却不是这样。”这是消极的语气,对不对?他的意思却是积极的。你如果要强调什么,间接肯定法倒不失为一个绝佳的选择。让我给你另一个类似的例子。例如我前面引用过的罗马书第一章第十六节,保罗在那里说:“我不以福音为耻。”他的意思是,他其实以福音为荣,他对福音有绝对的信心,他大可以福音夸口。但他却用消极的语气“不以……为耻”来表达。同样的,他在这里说:“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他的意思是,这是不可能的,无可思议的。这件事太滑稽了,你若真正明白这些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使徒强调基督徒的生命与“其他的外邦人”截然不同。他暗示这与属世生活成强烈的对比。基督徒的生活并不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东西,也不是难以下定义、难以分辨的。根据保罗的教训,和整本圣经的教训,它是明确的,定义分明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一眼就认出来。

我们不妨看看圣经关于这一点所用的词句。主耶稣自己说:基督徒应该作“世上的盐”。他又说:基督徒是“世上的光”。使徒保罗写信给腓立比人的时候,也用了类似的词。他在第二章告诉他们:要“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这里的画面是,整个世界在黑暗中,若不是偶现的星光,大地必然一片漆黑。天际的一线星光!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的对比,就像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主耶稣又说:一个人点灯,不要放在斗底下,乃要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他又说:他的门徒好像“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为的是叫众人都能看见。基督徒不能隐藏,就像造在山上的城无法避人耳目一样。这整套用词都是为了带出对比。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六章有极精辟的论述:“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此基督徒是独自站在社会之外的。这不是说他与别人格格不入,或特立独行,他乃是像主耶稣那样“隐藏不住”。当纯洁出现在污秽中时,根本用不着为自己敲锣打鼓,向天下宣告自己的存在,好像法利赛人那样,故意展示身上的经文匣。不!纯洁本身自然会脱颖而出;鲜明的对比就说明了一切。

这是保罗此处对以弗所人强调的。他实际上这样说:你们不可能再过非信徒那样的生活,这是不可思议的;你们整个生活、言行、举止,应该全然改观。我要强调的是,别人应该不难看出我们是基督徒。但是真的如此吗?有时候他们得知我们是基督徒时,岂不是大吃一惊吗?现今世代的悲剧之一,岂不是教会与世界的界限日益模糊、不确定?我不是在此维护虚假的清教徒主义:请注意我是称呼它为“虚假的”清教徒主义——指已经与真理脱节的纯道德。

它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盛行一时,但愿神阻止我们重蹈覆辙。我要说的是,有时我们矫枉过正,走到另一个极端,以致忽略了新约一些极重要的东西,譬如世界与教会之间应有的分界线。

更正派基督徒曾经因为天主教将教会与世界混为一谈,而对其大加挞伐。可悲的是,基督徒自己也落到同样的情形。现代的基督徒似乎认为,与世人言行类似是一件好事,可以赢得他们。其实你赢不了!我们的主曾与税吏和罪人同列,但他从未被视为他们中的一员;他被称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即使批评他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中间的对比。真正的基督徒必然是卓尔不群的,因为有奇妙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他已经更新了,圣灵在他里面工作,他成了新造的人,他应该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我要更进一步说,基督徒不但知道他是独特的,连非基督徒也会察觉到。他们双方很快就会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他们意识到彼此缺乏共通性。我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我觉得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测验。除非我们感觉到与属世界的人有所疏离,否则我们很难视自己为基督徒。我不是说我们就不能与他们分享某些事物,不能与他们一同消遣游乐。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异和拦阻,我们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和立场。我们可以和非基督徒维持社交上的来往,但同时我们必须始终意识到彼此的差异,我们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怡然自得。也许为了不同的原因,我们必须不时与他们交往,可是我们知道自己不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也同样意识到我们的格格不入。这是极宝贵的,即使非基督徒、属世界的人,也指望基督徒有别于他们。

关于这一点,我碰过最荒谬的事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我不提那个人的名字,他当时大力提倡这样的理论;“等战争结束,大兵从战壕出来,返回家乡之后,我们若要影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都是一伙的;所以惟一赢得这些灵魂的方法,就是坐下来跟他们一起吸烟,使用他们的语言。如果他们说粗话,我们就照着说;我们这样作,是带着一个崇高的目标和动机的。我们亲切地向他们显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纷纷走进教会听福音。”但是你心里明白,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并未一拥而入。我们要为此感谢神!属世界的人,那些仍在罪中的人,他们指望基督徒有所不同;他们对那些与自己无分轩轾的基督徒,反而会失去敬意。从福音书我们看到,有许多最无药可救的人前来亲近主。为什么?因为他与他们是如此不一样!我不是建议说堕落的人性中仍然存有一丝神性,但我认为罪人的生活里总是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多多少少会使他们对像基督那样的纯洁和圣洁心生敬佩。他们知道有一些区别存在。或许你在小说里读过,当一个无赖想找基督徒的麻烦时,往往是另一个穷凶恶极的人挺身而出,为其辩护说:“别欺负他!这是一个好人。”这种差异是双方都体认到的。

是什么使我们与众不同呢?让我引用本仁约翰(John Bunyan)在《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一书中的话来回答。

“那时我梦见基督徒与尽忠二人走完了旷野的路程,就进入前面的小城市,名叫虚华市,因为在这市中有一种市场,长年开着,叫人可以买进卖出,十分方便,而且交易的货品,又是十分的虚华,所以称为虚华市。

这市并不是新近所开的,它的历史很悠久。考察它的历史,就知道在五千年前因为有人走天路要到天城去,如同基督徒与尽忠两人一般。别西卜、亚玻伦、与群,以及他们的死党,鉴于走路的人一定从此经过,就想出这种诱惑的计划,便在此开了一个市,长年的作这种虚华的生意。那市中所出售的货品,什么都有,如同百货店一般。这里出售房屋、地产、各种经理、头衔、王位、国家、乡村、人肉、升官、发财等等;以及一切的娱乐,如同妓女、妓馆、妻妾、家属、奴隶;还有出售身体、灵魂、酒、色、货财、金帛、珍珠等等。此外,市中还可以看见戏法、骗子、各种的游戏与各种的娱乐,其间杂以土棍、盗、贼,与一些下愚的人,五花八门,色色俱全。所谓奸盗邪淫,各处可以看见。

市中街道也很多,要买那一国的货,就走到那一街去买,所以在虚华市有大英街、法兰西街、西班牙街、德意志街之称。这些街中可以购到不少虚华的货品。

我已经说过,一个人要走到天城,必须从此经过,除非离了世界才可以。就是那万王之王自己在世上的时候要走到天城去,也得经过这虚华市。那时市上是十分热闹,市上的主人(就是别西卜)请万王之王买他的货,要求他说:‘你若肯向我行礼,我愿意把这市都给你管理。’当然万王之王拒绝了。为了万王之王是贵客,所以别西卜领他去参观,过了一街又一街,在最短时间竟把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希望万王之王去买它。但是万王之王并不喜欢这些货,等到走出了这市,分文没有交易。所以就考察所得,这市有悠久的历史,资格很老,而且已经成为一个大市场了。

我已经说过,这两位天路客,必须要走过这市。现在他俩正走进去,市上的人就轰动起来。差不多全市哗然,这其中有三个理由:

第一,这两位天路客的衣服与市上的人不同,因此惹人的注意。市人就看为奇怪。有的说:‘他俩是傻瓜,阿土之流;’有的说:‘他俩是疯人;’也有些市人说:‘他俩是异邦人。’

第二,不但他两的衣服是异样,就是他俩的言语也是与从不同。很少的市人能懂得他们所讲的话。他俩讲的是天城的话,市人所说的都是俗世之言。因此,市上的人们视他俩如同野蛮人。

第三,更使那些商人奇怪的,乃是他俩的态度。他俩对于店中陈列的商品,一看都不看。如果有人招呼他俩,要他们购物,他俩便把双耳掩住,并且高呼道:‘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诗一一九37)。他们的头向着天,暗示着他们的生意乃在天上。”

注意本仁的三个理由。我相信今天仍然适用。基督徒即使在衣着和外表上也要谨慎。他不是受虚华市的性感装饰、罪恶的诱惑、高涨的情欲所控制。基督徒在服饰上要端庄合宜。其次在言谈上也是如此,不仅当留意说什么,而且要留意用什么方式说。第三,基督徒对虚华市所出售的货品和虚荣毫无兴趣。他只渴慕天上的事。他的财宝和心思都在天上。“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感谢神,他的福音救我们脱离了虚华市的引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