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里新生命 4 顺服圣灵

卷六 婚姻·家庭·工作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弗五21

在进一步讨论这节经文之前,我必须声明一点。有些版本的圣经,这一节是这么说:「又当存敬畏神的心,彼此顺服。」但是每个人都同意,这里应该是「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这也是比较妥当的。问题不在翻译,而在版本。虽然两种说法最终是一样意义,但我们继续看下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敬畏基督」的说法比较能强调保罗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必须小心处理这节经文的背景和上下文。要确实明白使徒保罗说这句话的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它与上下文的关系上。有人翻译这段话时,把这节经文当作另一段的开头,他们说,使徒从这里开始另一系列新的劝勉。但这样作是不对的。他用「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所以我们不可以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陈述或劝诫。也有人说,这里不过是一段引言,介绍下面所要说的话。似乎他是说,「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然后是儿女,仆人……等,为下文提出一段引介。但这种说法也不正确,甚至比头一种说法更错误,显然的,使徒保罗在这里是继续他前面所说的,同时也引介他下面的话。我认为这是解释这节经文最佳之计。它好像是一个连环,有承先启后的功用。换句话说,它进一步解释了他在第十八节所奠定下的基础,「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这句话仍回荡在他脑海里,此刻他是对那些被圣灵充满的人说话。他已经告诉他们有关圣灵充满的事,所以我们要在第十八节的亮光下来看这处经文,他是在继续勉励我们当被圣灵充满。

我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一个人若不被圣灵充满,就不可能作到使徒交待的这些事。只是出去对世人说,「当存敬畏的心,彼此顺服」是无济于事的。世人不但不会作,也无法作到。对一个未被圣灵充满的人而言,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劝勉。因此我要说,使徒这里是继续他在第十八节里的两个观念:「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一个醉酒的人是不可能顺服任何人的。他只会袒护自己,这是醉酒之人的特性。他缺乏控制力,特别是对自己的控制。他只会吹嘘,捧自己,以为自己不可一世。我们若要彼此顺服,必须与那些被酒灌满,行为放荡的人有区别。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被圣灵充满。

所以我认为这节经文是一个连环,它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我们必须与过去有分别,与世界有差异,我们主要的性格必须与世人有区别。我们要被圣灵充满。如何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使徒一直用我们与神的关系来说明。他谈到我们的敬拜:「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常常感谢父神。」他说,你被圣灵充满,与众信徒相聚,就必然有喜乐和赞美。你们藉着敬拜神,口唱心和赞美他。但他又说,不只这样,你们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上,在纯粹世界的层面与人交往时,也可以显露同样的灵。所以他向那些被圣灵充满的人指出,被圣灵充满的特色也可以表现在与人的交往上。

这是明白这节经文的方法。我们需要明白它确实的含义,因为使徒将从三方面来解释这真理。他定下原则,然后将其一一运用在不同的事上:「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你们作仆人的,要……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些都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解释这个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让这原则来管理他们与人的关系。

「彼此顺服。」请注意使徒保罗的表达方式正好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这节经文与上下文紧密的关系。「要被圣灵充满。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你们这些被圣灵充满的人,当彼此顺服,在日常生活上活出下列的样子。

然而「彼此顺服」是什么意思呢?保罗用这个词的时候,可能心中想到一幅图画:一队士兵排列整齐,站在他们的官长面前。士兵在那样的场合中,从某一方面说,他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如今他是一队士兵中的一分子,他们所有人一起听命于长官。一个人加入军队,就似乎是签名放弃了决定他自己生活和行动的权利,这是合约中极重要的一部份,他加入海军,或空军,或陆军的那一刻,就不再管理、控制自己了;他必须听命令行事。他不能随意休假,也不能早上爱几点钟起床就几点钟起床。他位于权柄之下,让法规管理着他;如果他随意行动,不与别人一致,就违反了纪律,必然会依章则受惩罚。这是保罗使用「顺服」一词的意义。他说,我们被圣灵充满的人,在与别人交往时自然应该这样。我们是同一个军团里的人,同属于一支大军队。我们要自动地去作士兵被强迫作的事。

如何作呢?单单知道并没有用,必须实际去行。主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17)。这包括什么?我们彼此顺服是什么意思?从消极的一面看,我们应该避免漫不经心。生活中许多的难处和麻烦是起因于人们不去思想。轻率的行动往往是生活领域里各种冲突、烦恼的肇因。如果人们在说话、行动之前三思而再行,这个世界必须是另一番面貌。然而人类的本性却不喜欢思想;他有了一个念头,就立刻表达出来;他有一种感觉,就想立刻付诸实行;有了冲动,就马上行动。从消极面来说,使徒保罗勉励基督徒,不可轻举妄动,率性而行,不可过那种完全凭直觉的生活。他前面已经说得很多,基督徒是一个受真理控制,被原则管理的人。他是有智慧的。稍早保罗也说过,「当像智慧人。」现在他又说,「不要作糊涂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智慧人乃是肯思想的人;他跨出脚步以前必然先思考一番;他开口之前也经过考虑。他是一个受思想、悟性、沉思、熟虑的灵所管理的人。

一旦他开始思考,就会发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属于消极一面的,就是他不可以自私,以己为中心。一个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真正的问题出在他不思想,除非想有关他自己的事。实际上这样等于没有思想,与动物无异。禽兽总是为自己活,它不用脑子思想,只凭直觉行动。一般说来,这也是非基督徒的问题,一个不认识神的人是自私的,以己为中心的,因为他不思想。

记住了使徒保罗的话和例证之后,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说。一个基督徒,虽然他是独立的个体,却不可以主张个人主义。正如我前面说过,在军队里不可能提倡个人主义。一个人加入军队之后,第一项要放弃的就是个人主义。这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他必须明白,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任己意行事了。或许他以前在家里被父母惯坏了--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弄到手,他成了家里的暴君。但这一切都已过去。在军队里他必须服从别人。你不可能维持一个里面成员都各自为政的军队。这些必须被制止。

用另一种方式说--我们必须不再自我主张。这是保罗所谓「彼此顺服」的反义词。一个追求「彼此顺服」的人绝对不会自我主张。「己」是一切祸患之源。魔鬼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他首先试探人:「神真的说过你不可吃这棵树上的果子吗?他当然会这么说啦,因为他知道你吃了就会变成神。这对你真是一大侮辱,他只是想把你压在下面。不要听从他的警告,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自我主张!由于这一点,为世界带来了多可怕的后果!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即由此而生。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许多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和难处都是因为人的自我主张而衍生出来的。

另一种说法是,基督徒不可以坚持己见。一个基督徒当然应该有意见,但他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一个有见地、有好主意、有思想的人和一个一味坚持己见的人中间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可坚持己见,因为这是「己」的另一种表现。一个成见很深的人对于他所相信的事实抱极大的兴趣,至于他到底相信什么,倒是次要的事了。他炫耀自己的信念,总是注视着自己。他以自己的知识为荣,这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其实明白得很有限。他若知道,就会谦卑下来。但他实际上对真理本身缺乏兴趣,他只对自己与真理的关系,自己有关真理的常识感兴趣。一个坚持己见的人总是会不断引起分争。

这也引致另一个麻烦。这样的人很容易倾向于辖管别人。套用使徒彼得的话,就是「辖制」别人。他在彼得前书第五章里说,「我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他特别对长老说,因为一个人一旦成了长老,很容易面临这方面的试探。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天生有领导能力,所以他得到这职位;由于他所拥有的领导权,他特别容易暴露在这一类危险中。「我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要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在教会里没有人可以「辖制」别人,长老是要作群羊的榜样。他们总是会面对这一类的试探。但使徒说,你不要落入这试探里,你必须「彼此顺服」

这类主题似乎可以无穷尽地讨论下去。或许我们能把前面所说的作一个总结:基督徒不可以追寻「己」。我已经说明过追寻自己的表现是什么;自我中心总是会引起追寻自我。使徒保罗用世上的人与基督徒作对比,前者基本上是自我中心,追寻自己的,他对别人漠不关心。他太过于关注自己,以致于无暇去顾及别人。他想得这得那,却不知道别人也可能想得到那些东西。他不会想这些,因为他太过于以自己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福祉,他毫无兴趣。甚至更过分的话,他会轻视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有极精辟的解说。魔鬼是最大的祸患,所以保罗写下了第十二章,说到教会是基督的身子。那些「俊美的肢体」瞧不起「不俊美的肢体」,后者则嫉妒前者,因为前者较体面,地位显赫,举足轻重。他们完全未明白这里提到的「彼此顺服」之原则。

关于消极的原则,我们要提出最后的一点是,一个如此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崇尚个人主义,对别人漠不关心,一心追寻自我的人,几乎难以避免的会成为一个无雅量接受批评,不能容忍别人意见的人。如果我以自己的意见十分自豪,那么任何人胆敢对我的意见提出疑问或质询,都会对我形成极大的侮辱--不是对真理,而是对我的侮辱。「我」相信的东西才重要。这样的人忿恨批评对别人的观点毫无聆听、接纳的雅量。他不想听别人的意见,甚至持仇恨的态度。他变得极端敏感。这个「己」真是惊人!这个自我中心的疾病何等险恶!请留意它的多重病症,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整个观点,影响他的每一部分--他的思想,情感,行动,意志,每一样都包括在内。看看这人的写照:自私,自我中心,坚持己见,好辖制人,过度敏感。接下去是什么呢?他可能动不动就以辞职作威胁。他觉得受到质疑,别人都不信任他,不听他所说的,不感激他所提供的意见。他觉得不公平,于是威胁说他不干了,要提出辞呈。使徒保罗写到教会生活时说,你们不可以这样,若是这样,只会使教会受损害。你们不能动不动就「出走」。以上是用消极的方法来解释「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那么这句话积极的意义何在?当然,这句话除了前面我所说的那些消极的意义之外,还有更多的含义。「乃要被圣灵充满。」意思是「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这会产生什么结果?这里提供了最佳之计来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个人,婚姻,工作,事业,人际关系,种族,阶级等。如果我们把原则弄对了,不但能解决一个问题,其它相关的问题也必然迎刃而解。

基督徒所用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心中的眼睛若被照明,我们所学会的第一件事是知道自己的真相。意思是说,我们体会到自己是没有盼望的,失丧的,被定罪的,我们都是罪人--每一个人都是。「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一个明白此真相的人必然会立刻停止吹嘘自己。他不再以自己的道德,良善,好行为,知识,学问或任何事物夸口。我们只要认识自己的本相,这一切关系上的难题很快会获得解决。只有福音能作到这一点,其它的都一无办法。福音把我们每一个人降到同一层面上,没有一人例外。「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犹太人与外邦人一样,没有哪一个种族特别优越,哪一个民族高人一等--在神面前都是一样。不论我们个人有多大的差异,基本上我们都被降到同一层面上。

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上说得很透彻:「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这话岂不是很奇妙吗?然而人们却迟迟不明白。有些人以自己的脑子,智力,才干夸口,而轻看别人。保罗说,且慢,你有什么好夸口的?你的聪明才智是你自己造的吗?「使你与人不同的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是你使自己与人不同吗?当然不是。你所有的一切都是领受来的,是神所赐的。你若有优越的头脑,那很好,但别为此夸口,只要感谢神。这样会使你谦卑。有些人为自己的面貌为傲,但这是他们自己造的吗?有些人则以才干夸口,包括在音乐,艺术,口才方面的天分,但他们是从何处得来的?你一旦明白这些都是领受的恩典,就不会再愚昧地夸口了。

只有圣灵能将人引到这地步。世界正好相反,它喜欢将人分等级。它有各种荣誉,和吸引人的奖赏,这些才算数。世人以此为荣,心中充满骄傲。保罗说,不可这样,「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你若被圣灵充满,就必然知道你所有的都是神给的,你没有什么可夸口。圣灵会引领你看到,即使拥有这一切,你仍然非常贫穷,无知,软弱,仍然常常失败。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你们这些自高自大的人,你们可知道自己在基督里仍是婴孩?我不能喂你们吃肉,我只能给你们吃奶,因为你们是婴孩,然而你们却仍以自己的知识夸口。」要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难题,惟一之计是明白自己的本相。一旦我们开始认识这真相,我们就看见自己只是婴孩,还在开端之处。一个自以为学识丰富的人,当他在圣灵的光照下面对这里所揭示的事实时,他就会感觉自己一无所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新手,一个婴孩,充满了失败和错误。

所以使徒能够继续说,「你是谁,竟论断别人呢?」事实上主耶稣已经说过,「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主耶稣说,要明白你是在别人之下。那些自高自大,轻看其他人的,当观看神,他在你上面俯视着你,你就会明白自己算不得什么。问题是,我们夸大自己所有的;我们的一座小土堆,在我们眼中却成为一座庞然矗立的山峰,只因为许多人还只有水平面的高度。把这土堆与埃弗勒斯峰(Everest)相比,把它放在属天的亮光下,你就再也不会为自己这座小土堆自吹自擂了。这是圣灵作工的方式。他打开我们心中的眼睛。

不但如此,他也帮助我们明白,我们同属一个身子,互相为肢体。这也是以弗所书的主题之一。「彼此顺服。」为什么?因为你们都像身子里面不同的肢体,使徒保罗在第一章结尾时提出这比喻,稍后他又在第四章第十一至十六节里作进一步解说。这也是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的主旨,「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27节)。你若明白这一点,就必然明白最重要的不是你是一个肢体,而是你属于一个整体,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样的,这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一种方法。换句话说,这使我们总是想到身子和其需要,而不将注意力只放在个人的利益上。今天大半的问题出于我们在救恩的事上太个人主义了。感谢神,救恩是个人的事,但我们不可只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救恩。人们总是想到自己,他们到教会是为了替自己得一些好处。让我们试着对教会建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只是一小部份;让我们想到整体,而不只是个人。一个在军中当兵的人不是为他自己争战,他乃是为整个国家而战。

一个人一旦开始明白这些事,他就准备好弃绝他个人的权利。他需要明白教会乃是基督的身子,作为其中的一个小肢体乃是莫大的荣幸。他不能优先顾及自己的权利,如今他应该关心整体的发展和进步,想到其他的肢体--他的邻舍和四周的人。他们一起看到这种奇妙的合一。有这种看见的人就不再为自己的权利担心,也不再整天谈论它、费尽心血保护它--这些都不值得顾念了。更进一步,他愿意聆听,甘心去学习。他知道自己并未拥有真理的全貌,别人也有别人的看法和意见,他总是愿意聆听,愿意学习。他不会立刻拒绝;他有耐心,也体贴别人的心意。如果有人说,「且慢,我认为……」他会停下来倾听。他不会立刻插嘴,打断别人的话;他给这人充份表达立场的机会。然后他会尽力处理这事。换句话说,他和我面前所描述的消极情形正好相反。

我们可以再深一层来看。这人也是随时预备好受苦的;如果必要,他甘愿为了真理,为了基督身子的缘故受苦。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里将其叙述得淋漓透澈。「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也是保罗在这里告诉我们去实行的:「又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不要自夸,不要张狂,不要多疑。除去自我,被爱所充满,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彼此容忍,忍耐。我愿意将其归纳如下:惟一能彼此顺服的人,乃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因为被圣灵充满的人才能结出圣灵的果子,圣灵的果子乃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一个人若满有这些品格,他就不会有问题。他可以心甘情愿地为了别人、为了团体的利益而顺服。只有显出圣灵果子的人能作到这一点,因为他是被圣灵充满的。

我再举一个比较实际的例子。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十四章第二十九节说,「至于作先知讲道的,只好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若旁边坐着的得了启示,那先说话的就当闭口不言。因为你们都可以一个一个的作先知讲道,叫众人学道理,叫众人得劝勉。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多么完美的说明!哥林多教会的问题在:一个人站起来说话,他有一大堆话要说,并且认为只有他得了启示,所以他就说个不停。但另一个人也自觉握有真理,于是他也站起来说话,可是先前那人不肯让位给他发言。使徒说这是不对的。第一个人说,「我被圣灵充满,我无法制止自己,我有许多话非说不可,我不能停下来。」但是保罗说,你能,「先知的灵原是顺服先知的。」要控制自己,你若看见别人也有话要说,而你已经说过了,就该坐下来,让机会给那人。稍后,那人也当同样对待别人。「两个人或是三个人,其余的就当慎思明辨。」这是避免出问题的方法。「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

这是使徒这句话的解释,可是我若只停留在这里,就是作了一件极危险的事。我一直在解释使徒保罗的话,但请记住我一开头说的,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上下文里思考。今天我们很容易误用它。有人说,「你们这些福音派的人,口口声声说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但是你们却不愿意与罗马天主教会联合。你们不肯彼此顺服,这实在是一切难题的起源。」他们又说,「看看共产主义,看看那些与基督教会敌对的人;现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联合普世教会,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自由派,保守派,把每一个人包容进来。」有人甚至说得更过份,「每一个相信神的人--回教,印度教,犹太教--都应包容并蓄,不要太武断地坚持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统的。」他们说,「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的意思是,你不可以特异独行,与别人有分别,你若那样作,就违反了圣经的教训。

今日这段经文仍然受到曲解。他们说,主耶稣在他的大祭司祈祷中岂不是祈求,「使他们都合而为一」吗?他们相信这个祈求就和我们正讨论的这节经文一样,是强有力的证据,足以用来支持普世教会运动,消弭一切分歧,差异,成立一个伟大的普世教会。所以你可以看出来,明白这节经文的上下文是多么重要。难道你会认为使徒保罗是在这节经文中宣讲不计代价的和平,认为一个人可以在真理上轻忽、随便,以致于在有关圣经教训的事上抱着妥协、模棱两可的态度吗?他认为对基督信仰的忠诚远优先于其它事物,一个人必须放弃个人的意见,而接纳一般人的看法吗?保罗的教导有这种成份吗?答案是,保罗写下这节经文之前已经写下了以弗所书第一,二,三章,他在其中奠下了基本的基督徒教训。这卷书信是写给同意这些教训的人。他此处不是讨论那些不同意此教训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他假设收信的对象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之人,他们「在真道上同归于一」。异教徒是不被允许留在教会里的,他必须被赶出去,信徒不能与他有任何交通。

如果把这节经文运用在今天所谓的各种「教会」上,就是完全误解了新约的整个教训。保罗此处是写给同意这些教训的人。他是在与这些同意的人讨论主的教训。如果你用另一种灵来解释,就会发现圣经的教训互相矛盾。圣经告诉我们,「要为……真道,竭力的争辩」。使徒保罗为腓立比人感谢神,因为他们同心与他一起「辩明证实福音」。如果前面世俗的说法是对的,那么他们这样辩明福音就是错误的了。请不要忘记我们在加拉太书第二章里所读到保罗对彼得说的话。彼得在与未受割礼之人一同吃饭的事上认识不清。像彼得这样举足轻重的人在这事的教导上却有了差错。使徒保罗如何作?难道他存敬畏基督的心顺服了彼得,说,「好吧!我算什么?怎能和彼得争论呢?他是与基督最亲密的三个门徒之一,基督在世上时我却从未见过他,那时我还是一个法利赛人,是咒骂、亵渎基督的。我有什么资格站起来反对像彼得这样的人?我应该保持沉默,安静地听,用友善、合作的态度与他同工」?不!正好相反!保罗说,「我就当面抵挡他。」他当众纠正彼得,因为彼得犯了错,并使基督教会的前途面临危险。你看,把一处经文放在它的上下文中来思考是多么重要,而将其单独抽离出来看待又是何等危险!它可能导致对新约教训的否定。让我再举最后一个例子,是出自约翰二书,那里说得很清楚:「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意思是若与他联合,就与他一样有罪;我们绝对不可顺服这样的人。

「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并不是说,你对错误的教训也一味容忍、妥协;当有人宣讲虚假的教义时,你也噤不出声。不!这样作等于否定整本新约,不但如此,也等于否定了教会史上最荣耀的时期。教会史的高峰在哪里?一处是在亚他那修(Athanasius)的时代,他独自站在那里,抵挡整个世界,反对他们有关基督的人性之论调。另一处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他独力与浸信教会和十五世纪来的传统对抗。当然,人们对他说,「你算什么?你为何不以敬畏基督的心顺服下来?你没有读过吗?当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然而他却仍然站在那里说,「神哪!我作不了什么,求你帮助我!」为什么?因为圣灵光照了他。路德是对的,教会是错的。

神禁止我们这样曲解经文。这段话必须放在它的上下文中。保罗是写信给一群同意、接受这真理的人,他说,你们这些与真理相合的人,应该照正确的方法去行,不要武断,坚持己见,要耐心地听另一面的说法;让别人也有机会发言,表达他们的看法;不要吹毛求疵,不要因一句话就责备人;要有愿意聆听的心;要心存宽厚,维护真理,但总是在圣灵中如此行。要以谦卑,仁爱,宽容,盼望的心去作。不要四处攻击,态度恶劣,不要坚持己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我想这就是保罗说这段话的含义。还有一个重点,「存敬畏基督的心,」稍后我们会再加详细讨论。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保罗说这句话的上下文。有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因素是不容忽略或怀疑的。基督徒的信仰中有一些是不容稍减的,我们必须坚持住。在这方面不能屈服,如果必要,我们必须奋力迎战,甚至不惜一死。我们必需用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灵里去这样作。但是当我们碰到一些不太确定,没有把握的事情时,就必须记住使徒的这个劝勉,哥林多教会的人大体说来都同意这些基本的、重要的事实,对于基督徒信仰的基本原则没有歧见。使徒不需要再教他们这些原则,只需要提醒他们(见第五章1-4节)。他在哪些方面必须指引他们?就是他们互相批评的事,他们谈到有些人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有些人则不吃等诸如此类的事。他们对于救恩的方法,基督的神性,他的救赎等都意见一致。他们必然同意这些教训,不然他们也不会形成一个教会。但是即使大家都同意这些真理,仍可能在其它的事上起纷争。就是在这里,我们需要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顺服。如果你毫无主见,就不是一个基督徒;如果你坚持己见,就是一个拙劣的基督徒。神给我们能力去区分这中间的差异。圣经并未告诉我们不可有自己的见解,或轻视这些见解。相反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只是不可过于偏执。我们要「被圣灵充满」,在我们的看法中彰显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些是圣灵的果子。「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不要夸口,不要夸大其辞,不要动用暴力。「乃要被圣灵充满。」用爱心来持守、宣讲、教导真理,这样人际关系自然会甜美,充满了爱,神的名也必然在举世得到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