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信心与经历

卷七 揭穿魔鬼的诡计 | 钟马田 Martyn Lloyd-Jones
我们已探讨过魔鬼针对信徒的心灵所发动的攻击,以及他所用的方法:制造乏味、枯燥的理性主义,或是产生知识上的骄傲,特别是在异端方面。我们已看过一些异端,稍后还会讨论其它的异端。此处我们暂时放下魔鬼诡计中针对人类心灵的那部分,而来探讨他如何在经历的领域里攻击我们。

我们很难在这些不同的范围中间画一个清楚的界限。心灵是在何处结束?经历是从何处开始?显然二者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必须划下某种界限,不然就会产生混乱的情形。所以我试着在魔鬼直接针对人心灵发出的攻击,和他在人类经验范围中发动的较主观之攻击,这两者中间画一条界限。基督徒常常在经验的范围中产生难处,因为他们对真理有错误的认识。这一切都紧密相关。「滥交是败坏善行」「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当然,如果一个人在真理的领悟和认知上有欠缺,无可避免的,他会在经历的领域里出问题。根据我牧会的经验,往往很多人遭遇困难,向牧师倾吐的实际难处,都是由于对某一种真理认识错误,或者在经验领域里有了麻烦,而造成的后果。这是在两个领域中间画下清楚界限的困难之处。

第二个困难是,要分辨魔鬼在「经验」这方面所施的诡计,要比侦测他在「心灵」方面所施的诡计困难。他在各方面都是诡诈的,可是我们若把两者加以比较,很显然的,他在经验领域里尤其狡猾,因为这些都是主观的。当我们探讨教义、异端的时候,我们是对付自己以外的东西,我们有圣经,信经,信仰告白,属灵书籍可作参考、资助。这主题是在我们外面的,是客观的。可是在经验的范围里,我们所触及的差不多都是主观的,我们关心的是自己的感觉,情感,处境,情绪。因此要加以分析,必然困难重重。

比较起来,通常讨论一些纯粹神学、学术的问题要远比讨论我们自身的问题容易得多。以健康为例来说,田于生病、受苦、疼痛的是我们自己,这时由别人来诊断我,就远比我自己下判断要容易,因为别人比较能客观地看出症状。我们是身处其境的一方,会把感情、感觉掺杂进去,这使得我们比诊断别人更困难。我们都会有一种倾向,想保护自己,把自己放在最适当的位置,结果就给了魔鬼可乘之机。我们不像对待客观的真理那样谨慎。由于和自己切身相干,我们会企图护卫自己,保护自己,结果我们就很难发觉真相。这岂不是我们共有的经验?每一次有问题,争论,都是别人引起的,对不对?我们自己从不会犯错,自己总是对的,错总在别人。魔鬼用诡计使我们盲目。自我关心、自我保护,都会趁虚而入。结果是我们无法像判断自己以外的事物那样正确地判断与己身相干的事。

不论是针对人的心灵或实际经历所发的攻击,魔鬼在主观事物上的行动有一个特质,就是他常常制造困惑。他使我们陷入一种混乱不清的状态。另一个特质是,他常常使我们离开一个极端,又陷入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纠正一件事时,往往矫枉过正,以致于堕入相对立的错误中,这和我们所要矫正的状况同样不好,因为结果都是产生困惑。

简单而实际地说,我们是在讨论基督徒经历中那些情绪上上下下的情形,特别是普遍存在于许多基督徒生活中的「不喜乐」。确实,有很多人活得很愁苦;他们总是愁眉不展,似乎肩上有千斤重担,他们为经验范围里的问题烦恼。这一切都是「魔鬼的诡计」。没有其它充分的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伟大而荣耀的救恩中欢喜快乐,用整个人来赞美神?只有一个答案:「魔鬼的诡计。」他在人的经验范围里引起困惑,我们不知道自己站在何处。结果我们的生活就失去了见证。

我们探讨这主题时,首先来看「经历」在基督徒生活里所占的地位。我们面对两个主要的难处和问题。第一,有些基督徒把整个重点放在经验上;对他们而言,除了实际可行、可经历的事,其它都无关紧要。他们对真理或定义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除非一个人能够说,「从前瞎眼,今得看见」,否则都没有意义。他们认为除非一个人能见证他的生命有了大改变,否则他们就觉得这人一无所有。这是他们使用的试验法。他们总是谈论它。他们告诉人所临到他们身上的事,并且强调同样的事也可以临到我们。他们并不关心去探究产生改变的原因,也不在乎一个事实——许多其它的因素也可以带来改变。「经验」才重要,其它都算不得什么。

这种极端的观念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例如我们在约伯记第四章所看到的事实。提幔人以利法即代表这类只看重经历的人。约伯当时陷于极大的患难里,他身罹皮肤病,而且内心极痛苦。他的儿女在一场狂风中丧生,家畜也被示巴人和迦勒匠人掳去了。他正受苦难时,他的朋友以利法前来对他说,「我暗暗的得了默示,我耳朵也听其细微的声音。在思念夜中异象之间,世人沉睡的时候,恐惧战兢临到我身,使我百骨打战。有灵从我面前经过,我身上的毫毛直立。那灵停住,我却不能辨其形状;有影像在我眼前;我在静默中听见有声音说……」换句话说,他是对约伯说到:「请听我的话,我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我是一个有经历的人,我见过异象。」有一类人总是谈论奇怪、惊人的经验,异象,或神秘的事。经验成了他们的权威,每一件事都建立在这基础上。他们总是说,「听着,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因此我是以非比寻常的权威说话。」当然,魔鬼也鼓励他们这样作,不但要他们继续谈论,而且鼓励他们去追求进一步的经历。对于有些人,魔鬼就是沿着这一条路线攻击他们。他知道他们可能因为天生的性情,或者对心灵现象有兴趣,或他们的背景中有一些混乱的教训,或他们读了一些困惑人的读物,所以他们对经验范围里的事特别感兴趣。魔鬼就趁机怂恿他们,鼓励他们,结果他们就不断地寻求这一类非凡的、罕见的经验。

当然,我们相信,对基督徒而言,经历是绝对必要的。可是此处我们论及的这一类人是活在经验里,把每一件事都建立在经验上,对别的事则一无兴趣。他们中间有些人活在过去的经验里。我认识一些人,他们总是在散会以后来找我,告诉我许多年前韦尔斯大复兴时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他们仍住在这些经历里,总是津津有味地谈论那段往事,总是向后面看。似乎除了那件事,就没有别的值得一提了。他们从未告诉我大复兴以后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提大复兴时期发生的事。那些事固然很奇妙,我们也可以谈论,但不应该一直活在那里面。

我认识一个传道人,他的整个事奉就因这错误而遭损坏。那个人在大复兴时期从神得到了特别的经历;这是毫无疑问的。他确实被神所用。可是大复兴结束了,正如所有的复兴都有终止的一日,这个人却未认识现况,他一边继续解释圣经、传讲福音,一边仍期望那种不寻常的经历继续下去。可是这些经历没有再复返。在大复兴时期,这人从来不需要预备信息,他直接从神领受话语,满有自由和能力。可是大复兴过后,他依然不预备信息,他还指望那非凡的经历临到,谁知却事与愿违。于是他变得非常消沉,大概有四十年的时光没有结果子,而且活得非常不快乐。每逢他谈起复兴的经历,整个人就变成了另一个人,眼睛闪耀着兴奋的光芒。可是平常他却是一个闷闷不乐,忧愁,烦恼的人,他的事奉一点也没有功效。这只是一个例子,用来说明前面我提到的事实。魔鬼藉鼓励人活在经历里,来破坏他们的基督徒生活——他们寻求经历,总是谈论过去的经历,总是回顾往日,倚赖旧有的经验。他用这个法子废除了一个基督徒为主作见证的价值。

许多基督徒能够立即认出这项诡计,可是魔鬼立刻又将他们引到另一个极端。他们完全不注重经历。对他们而言,经历根本不值得一顾。他们看见有的基督徒总是谈到经历,就说,「这些人对真理懂得什么?」于是他们开始详述真理;他们认为除了真理,别的都不值得注意。请留心魔鬼从何处潜入。真理是绝对重要的,但是一个人若坚持只有真理才是重要的,他就和那些只强调经验的人一样犯了错。魔鬼用「经验在基督徒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这个大问题,引起难以描述的困惑。前述第二类的人所产生的麻烦是,他们谈了很多关于真理的事,可是他们自己从未体会到真理的能力。使徒保罗说,「有敬虔的外貌,却拒绝了敬虔的能力(中文和合本译作『背了敬虔的实意』)」(提后三5)。他们从未感觉到真理的力量,也未受其支配。他们只是纯粹从理智上对真理发生兴趣。他们如此频繁谈及的真理丝毫未改变他们的生命,也未在他们的生命中造成任何重要的差异。当然,这和「经验至上」的论点同样有偏差。一方说,「只有经验算数。」另一方说,「惟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洞悉、明白、把握这真理?」前者太过主观,后者又过于客观。

这样说或许够明白了,但实际上我们是不是真的明白呢?我们从经验里对基督徒真理知道多少?我们成为今天的样子,是不是因为我们相信这真理呢?这真理是否管理着我们?是否控制着我们?在这方面千万不要弄错了;神的真理是要人去经历的。它不只是一套哲学系统,也不仅是伦理教训。整个基督徒信仰的目标就是带领我们认识神;神不是哲学上的一个「未知数」,也不是抽象的,或哲学里的一个假设。神是神,是一个存在的神,是人可以知晓的。

最后一位使徒约翰,在他年老的时候写道:「论到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一1)。他实际上说,这不是哲学,也不是神秘主义;这是一位具体的,有位格的神。神显在肉身中!我们摸过祂,我们的手触摸过那位生命之道。「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他向他们宣讲,不是因为这真理是一套奇妙,伟大的系统,超越其它一切,乃是因为这是如此神奇的「神学实体」,值得人去领悟。「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什么是「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他在另一处写道:「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十七3)。这里并不是说「知道」祂。魔鬼也知道祂,并且战兢(雅二19)。这里指的是经历的认识,是交通的认识,是从亲密关系出发的认识。

我再说一次,魔鬼常在这最中心的一点引起无可言喻的困惑。基督徒立场的本质是经历——经历神。这不仅是知识上的领悟或对真理的了解。魔鬼也作得到。这领悟如果不能引导我认识神,和祂的独生子,它对我就毫无价值。但另一方面,不要忘记,同样重要的是,我的经历应该是经历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有些邪说也能改变你的生命,使你脱离那束缚你的事物,也能带给你快乐。心理治疗也能作到这一点。还有其它的方法和机构,甚至动个脑部手术也能帮助你。我们必须有一个测量的准绳。如果一种经历不是叫我们去经历神藉着祂儿子来到世上,受死,复活,而赐给我们的生命,那经历就不是从圣灵来的,也不是真正基督徒的经历。

魔鬼来,要用诡计迷惑我们。有人对我说,「我有一个经历,我的生命改变了,一些奇妙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我告诉他,这很不错,他比以前好多了,但我想要知道的是,他为什么变得比以前好。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测验这经历。若没有经历,就等于一无所有。只徒具满头脑的知识,却没有让这知识管理你,领你认识神,这知识就毫无价值。一切知识最终的目的是领我们实际认识永生神,和祂儿子耶稣基督。我们是否知道真理的力量?我们活生生地经历了神和祂的儿子吗?神对我们是真实的吗?

魔鬼正是在这一方面趁虚而入,我们必须弄清楚。经验是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基督徒是新造的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乃是靠着神在主耶稣基督里的恩典成了新人,如果你有某一种经历,却仍不相信神,这经历就不是真的。你若依赖某种经历,却不相信主耶稣完整的神性和祂的荣耀;祂救赎的大工,那就不是真正从圣父,圣子,圣灵而来的经历。

接下去我们要思考「感觉」所占的地位。感觉是经历的一部分,但并不等于经历。经历的范围比感觉大。它包括了交通和联合。感觉是经历中一个特别的部分。同样的,魔鬼也在这方面引起无穷尽的混乱,并且用同样的方法,不是过分强调感觉的重要,就是过分抹杀、轻视它。

有些人活在自己的感觉里,一再强调感觉的成份,除了感觉,没有别的能使他们感觉到兴趣。这也是他们用来评断聚会的标准。如果他们在一场聚会中没有流泪,什么事也没发生,他们就断定这聚会没有价值。当然,感觉可以用许多形式出现。不一定总是哭泣,有时是兴奋,或近乎歇斯底里。如果他们没有喜出望外,或几乎失去控制,他们就会觉得这次聚会什么都没得着。这是他们用来衡量圣灵动工的试金石。

有些人活在情绪本位论(Emotionalism)或滥情主义里。由于他们相信只有这一类的感情冲击和激动才重要,他们当然竭尽一切去鼓励它,并且常常故意去搅动它。有些聚会里人们拍手,狂叫,重复同样的短歌,目的就是要激起兴奋。他们越兴奋,就越感情激动,他们以为这样圣灵就越赐幅。这纯粹是情绪本位。

然后魔鬼来,叫我们看见这种情绪本位论的荒谬,于是我们又落到另一个极端,认为这种感觉的表达不仅仅是一种缺点,而且根本是不对的。有些人害怕情绪本位到一个地步,以致于完全把感情逐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态度是,一个人信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算数的是对真理的执着。他们从未有任何感觉,也不想要有感觉。确实,他们中间有些人甚至宣称,你不需要对感觉投以任何注意力。

大约在公元一七六O年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桑德门(Sande-man)的人开始提倡一种颇不寻常的教训,也吸收了不少跟从者。他的教训是,「感觉」一点也算不得什么。他说,很多基督徒没有喜乐,愁容满面,是因为他们只向里面看,想寻找某些感觉或经历。他说,这是不对的,保罗岂不是在罗马书里说,「他(摩西)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祂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罗十8一l0)。桑德门从这几节经文,衍生出他的教训说,你有没有感觉到什么并不重要,问题是,你是否口里承认主耶稣?你若肯承认,其它一切都无所谓了。

这一类教训后来被称作桑德门主义(Sandemanianism)。我有一种感觉,这教训会在现今世代大行其道。那些人会说,「别管什么感觉不感觉。你是否相信主?若是相信,就一切稳妥了。」结果是,有许多所谓的基督徒从未体验过真理的能力。人家告诉他,「靠信心支取,」他也认为自己照着作了。他同意这个建议,可是却从未感觉到什么。他们不知道为罪忧愁,也不晓得为里面的腐败忧伤,他们从不知道融化在主耶稣荣耀的同在和奇妙的真理面前是什么意思。人家告诉他们,不必耽心自己的感觉。他们从未被真理感动过。他们甚至未体验过在真理中的喜乐。他们只是「相信」而已,以为这就已足够使他们成为基督徒了。他们把一些操练加进生活里,如此而已。这也是魔鬼的诡计渗入之处。

我们基督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之一是,我们整个人都应该包括在我们的信仰中。这是信心的荣耀。心灵,思想,意志都必须涉及,如果不是全部包括进去,就必然在某处出了差错。我们不能只是从理智上观看真理,如果一个人真正看见了,他必然会有所感觉;心思和意念必须同时包括进去。同样的,信心必须带来实际的行动。约翰写道:「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约壹一4)。不只是经验,而且是喜乐的经历。保罗说,「你们要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理解了福音的真理之后,却毫无感觉。我们听到这奇妙的信息,说到神如何在亘古就拟定了救恩的计划,差祂儿子在时候满足时离弃天上荣华,来到尘世,谦卑地成为人的样式,为我们死,我们怎能毫无所感?你说,「我相信道成肉身,但你怎么解释呢?看看祂在世上公开事奉的年日。听听祂那无与伦比的教训,看看祂蹒跚走在各各他的路上,还有祂钉在十字架上的光景!」你又说,「是的,我相信十字架,我相信基督为我和我的罪受死,我相信代付赎价的事。」如果你说这番话时,心中一点不受感动,你就没有真正看见,你根本不明白!

当我思量奇妙十架,荣耀之主在上悬挂;
前我所有尽看有损;昔日所夸今觉鄙下。
爱既如此奇妙深厚,当得我心、我命、所有。

任何人若真相信这些荣耀的真理,必然也会与写下这些诗句的华滋(1saac Watts)有同感。

更进一步,这个信息的一部分就是说,「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五5)。圣经里不断有证据显示这种最深刻的情感。以诗篇为例,「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读读以赛亚那华美的篇章,第四十,五十三,和六十一章,你也会看到同样的感情。以赛亚显然整个人被真理的荣耀华美深深感动了。他说,「你们的神说,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等等。到了新约,你也可以找到感情的痕迹。以罗马书第八章为例,那里就充满了感人的片段,和雷霆万钧的词藻。使徒整个人都深受感动。他说,「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然而,他继续说,「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保罗是一个高等知识分子,但是他在情感激动时,也偶而会打破文法和写作风格上的常规。现今有些翻译保罗书信的人批评他缺乏文法和文采上的连贯性。我们的解释是,使徒完全被真理所感动了。事实上,圣经说他向基督徒讲论有关信心的事时眼中充满泪水(见徒二十19)。不仅圣经如此,看看诗歌本!是什么使那些作者写下他们的诗歌?什么导致他们创作?只有一个答案——他们被真理感动,他们感受到真理,被真理所搅动。历世历代以来,我们可以不断在神的众圣徒身上看见同样的事。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承认你说的确有其价值,可是另一方面,我实在害怕这种情绪本位论。」这是很多人对经验、感觉所存的疑问。他们看见一些极端的现象,心中很反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冷漠、毫无生气是不好的。到底怎么区别这些事呢?你怎能区分滥情和真实的情感?没有人愿意为情绪本位论和滥情主义辩护。让我们考虑真与假之间的区别。第一,情绪本位通常是由人作出来的。它是人工用某种方式制造的。第二,它的特色是缺乏理性的认知。它总是直接诉诸情感,而避开真理。他们不在乎感觉从何而来,只要有某种感觉就行了。他们可能用拍手,铃鼓,或其它方式去唤醒感情,使人丧失自己。摇摆身体,或某种韵律动作都可能派上用场。它总是在避开理智的方式下产生的。情绪本位的第三个特质是兴奋,喧嚷,或过份极端。它总是伴随着骚动、过度而来。

另一个有关情绪本位的重要事实是,它总是使你精疲力竭。它榨干你的每一滴力气。就好像人喝醉酒一样,看起来似乎充满精力,其实他的精力正被一点一点耗尽,最终变得疲惫不堪。最后一个事实是,它从来不会为人的生命或生活带来好处。它当然不能,因为它不是建立在真理上的。有些人可能有很奇妙的经历,或情感上曾大受激动,可是他们的生活所显示的却是另一回事。

感情主义(Sentimentalism)则更诡诈。主张它的人常常谴责情绪本位,其实感情主义只不过是比较温和的情绪本位论而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只能说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通常感情主义比较温和;如果你想知道它与真正情感之间的不同,我建议你读伯瑞(J.M.Barrie)的作品,再将其与莎士此亚的作品作一番比较。伯瑞是一个地道的感情主义者,莎士比亚则产生、激发人真实的情感。感情主义不是放纵情感,因为它比较温和,它只是激动情感。

感情主义强调陈现真理的方式,而不强调真理本身所引起的后果。例如有一个人讲道时述说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你觉得深受感动。其实不是真理使你感动,而是他所引用的例证、故事。这是典型的感情主义,人们绝不是为真理所动,而是对用来表现真理的方式感兴趣。换句话说,它是对机械的方法有兴趣。某一类诗歌的调子往往也会导致感情主义。人们觉得受了感动,其实可能只是感情作用。很可能感动他们的只是调子,或诗歌中的美丽歌词,而不是真理本身。我们必须提防这种虚假的成分。它的另一个特色是表面化;它很温和、有礼。一个感情主义者往往把自己控制得很好,但他只让某些事发生在他生活的表面部分,而不再进深一步,结果是他总对自己很满意。他很高兴地发现自己还有感觉;这给他某种成就感。他错以为这种表面、优雅的感觉就是真正的情感。最后一点,感情主义从未在人的生命中产生影响。它可能引导人作出一些事,使他良心好过些,或者心里感觉快乐些。他有这种肤浅的感觉,可是他并未真正把握真理,他也不知道被主的荣耀所管理是怎么回事。他不过在满足自己的良心,安抚自己而已。他在这种感性的情绪里作一件好事或善行;很可能他这样作的时候,是在规避真理本身,而在追逐别的东西。

那么,与情绪本位和感情主义相反的真感情是什么呢?它绝不是人工作出来,或轻率可以产生的。人无法创造情感,因为感情是非常深邃的,非人所能伪造。真正的情感总是从对真理的认知而产生的,所以具有极深邃的特质。这里面也含有高贵、奇妙、惊异的成份。你绝不能在情绪本位者里面找到这些,因为他们有的只是兴奋,浅薄,滔滔不绝,表面化的情感。华次华斯(Wordsworth):

「对我而言,即使最微小的一朵野花,也能使我感动得流泪。」

情感是高贵,美丽的;它里面总是有奇妙,惊讶的成份。这是一个人被真正感情所融化、感动时的情景。

另一个很有价值的试验方法是,真正的感情是充满活力的。那就像一个蓄电池,能给你能力,能刺激你,感动你。它不像情绪本位者那样只玩弄感情,它乃是由圣灵的能力产生的。它意谓着一个人完全被神的生命所激励。

真正的感情总是导致行动,总是会造成一些不同。如果你在一次聚会中一再感受到一些东西,你想知道这种感觉是不是真的,去发觉真相的时间不是在当天的聚会中,乃是第二天以后。你可以在聚会中经历情绪本位和感情主义所标榜的感情,但那种感情若是因为看见真理,瞥见神,目睹真理的荣耀而产生的,它就是真的感情,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它可以感动你,驱使你采取行动。它能管理你,引导你,指示你,并且给你力量,使你能有所作为。它能产生保罗写给加拉太人信上所提到的「圣灵的果子」,那是无比荣耀,存到永远的果子。

但愿神给我们智慧看见这些事,好叫我们明白魔鬼能用诡计辖制这一切,破坏我们的基督徒生活,损害我们在人面前的见证。感谢神,保罗提醒我们「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这样我们就能「穿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