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七章
使徒行传壹、内容纲要
【保罗在希腊传道】
一、在帖撒罗尼迦:
1.利用安息日在会堂传道,有些人附从(1~4节)
2.有些人因嫉妒,假藉名义向官府控诉(5~9节)
二、在庇哩亚:
1.贤明的庇哩亚人多有相信的(10~12节)
2.但因受帖撒罗尼迦犹太人的搅扰,被迫离开(13~15节)
三、在雅典:
1.因见满城偶像,心里着急,到处与人辩论(16~18节)
2.被带到亚略巴古(19~21节)
3.保罗在亚略巴古的信息:
(1)从『未识之神』讲起(22~23节)
(2)真神乃是创造万物并赏赐一切的主宰(24~26节)
(3)神要人寻求而认识祂(27~28节)
(4)人因无知而拜错神,如今神要人悔改(29~30节)
(5)神已定了日子,要藉基督审判世人(31节)
4.众人听了,有讥诮的,有敷衍的,但也有几个信的(32~34节)
贰、逐节详解
【徒十七1】「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原文字义〕「暗妃波里」双城;「亚波罗尼亚」亚波罗的属地。
〔文意注解〕「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从腓立比到暗妃波里,约距五十公里;再从暗妃波里到亚波罗尼亚,约距四十五公里。
「来到帖撒罗尼迦,」『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的首府,位于腓立比西南方约一百六十公里处,境内有一个犹太人集居区。
当保罗和西拉到帖撒罗尼迦开辟新工场的时候,本书的作者路加可能留在腓立比,所以一直到《使徒行传》第二十章,才又恢复以复数第一人称『我们』来称呼保罗的同工团(徒廿5~6),在此之前,均用复数第三人称『他们』。
【徒十七2】「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圣经与他们辩论,」
〔原文字义〕「本著」从,基於,依据(out of)。
〔文意注解〕「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这个规矩,不是指他有守安息日的规矩,而是指他每到一个地方,便会『习惯地』利用犹太人在安息日聚集于会堂听人讲解圣经的机会,对犹太人传福音。
「一连三个安息日,」此话并不是说保罗也守安息日,因为他深悉安息日的属灵意义,不受律例、规条的束缚(西二14~17,21);若是保罗为的是守安息日,就不只一连三个安息日,乃是每一个安息日了。
『三个安息日』在原文又有『三个七天』的意思;这句话也不是说他在帖撒罗尼迦仅仅停留了一连三个星期,因为他在此地曾不只一次收到腓立比教会送来的礼物(腓四16),还需亲手作工供养自己(帖前二9);并且已经得着了一些弟兄们(参6,10节),建立了一个新的教会(帖前一1;三1~2)。所以在这事件以前,想必已经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本圣经与他们辩论,」『本著圣经』指根据旧约圣经,因为当时还没有新约圣经;『辩论』就是据理争论;传福音时有时候免不了与人辩论,但辩论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让其余旁听的人认识真伪,得到造就;坏处是对争辩的对方最多能叫他口服,却不能叫他心服,往往辩赢了对方,却使对方更加心硬。保罗在本章有两次辩论(参17节),但两次似乎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好结果。因此,若是可能的话,宜尽可能避免与人辩论。
〔话中之光〕(一)我们也要学习保罗的榜样,不轻易放过传福音的良好场所(会堂)和时机(安息日)。
(二)我们与人谈福音和讲道,总要以圣经为主要内容和根据。
(三)基督徒的信仰,乃是完全根据圣经;如果不是根据圣经,任何有关信仰真理的争辩,就丝毫没有意义。
(四)圣经是我们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的言行和为人,都须以圣经为準则。
(五)马丁路德对审问他的人说:『如果你们能从圣经中指出我所说的是违反圣经的教训,那我就承认我错了!否则,我站在这里,愿神与我同在。』
【徒十七3】「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文意注解〕「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讲解陈明』即展开圣经的先知预言,将新近发生应验这些预言的事实一一陈明;『基督必须受苦』即按著预言强调基督受苦的必要。
保罗信息的主题是圣经早已预告弥赛亚要来,并要受苦、受死,然后复活;既然耶稣的一生应验了这些预言,祂当然就是这位弥赛亚。
〔话中之光〕(一)保罗不仅传讲基督受苦的信息,他自己也交通於基督的受苦(西一24);他所传讲的,就是他所经历的。
(二)基督是圣经描述和预言的中心对象和内容;我们读圣经,必须读出圣经里面的基督(约五39~40)。
【徒十七4】「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利尼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文意注解〕「就附从保罗和西拉,」『附从』指从一般立场中分別出来,转依附在某特定的立场上;『附从保罗和西拉』指附从保罗和西拉所传的耶稣基督。
「并有许多虔敬的希利尼人,」『虔敬的希利尼人』指敬畏神的外邦人(徒十2)。
「尊贵的妇女也不少,」『尊贵的妇女』也许是指该城领导人物的妻子们,但她们本身也很有地位,值得尊重(徒十二12)。
【徒十七5】「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原文字义〕「招聚」接受,带在旁边;「市井匪类」在公共场合为非作歹的人;「搭伙成群」聚集在一起;「耸动」煽动,引起骚乱。
〔文意注解〕「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耶孙』想必是那些听信保罗所传福音者之中的一人(参4节),并且给保罗和西拉提供住宿(参7节)。也许他把家打开作为教会聚会之用,所以当时有几个弟兄在那里(参6节)。
〔话中之光〕(一)「嫉妒」是人际关系的致命伤;任何人若容许心中有一点点的嫉妒,就会作出极可怕的事来。
(二)同工之间若存有「嫉妒」之心,往往会演变成聚众兴师问罪,在教会中造成分门別类。
【徒十七6】「找不著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文意注解〕「天下」居人之地。
〔文意注解〕「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可见他们一归信了主,就在耶孙的家中开始聚会(参5节)。
「拉到地方官那里,」『地方官』原文是『城市统治者』(参8节)。
「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搅乱天下』意即煽动颠覆政府的革命(参7节)。
〔话中之光〕(一)宗教常会利用属地的权势,来阻挠基督福音的传播。
(二)福音的来到,乃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家庭、社会,建立一个新的关系、新的秩序;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从这方面的意义来看,信徒应当发挥「搅乱天下」的作用。
【徒十七7】「『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文意注解〕「这些人都违背该撒的命令,」据说当时曾有诏令,禁止百姓预言皇位的更迭。
「说另有一个王耶稣,」保罗可能在传讲中提到主耶稣还要再来(帖前一10),那时祂要作王(启十一15),不信的犹太人就以此为把柄,诬告保罗图谋推翻罗马皇帝。叛乱罪在罗马帝国是最严重的指控。
〔话中之光〕(一)耶稣是王。对接待祂的,就作撒冷王,叫他们得着平安;对拒绝祂的,就作公义王,叫他们不安(太二2~3)、惊慌(参8节)。
(二)人最大的问题,乃是心不尊主为大(路一46),不让祂在心中作王掌权。
(三)人不尊主为王,常想要以自己为王,自己争不过,就找一位『该撒』来与主相争;你的『该撒』究竟是谁――玛门?权慾?学问?
【徒十七8】「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话中之光〕(一)属世的人和属地的权势对于『另有一个王耶稣』(7节)并不瞭解,总是「惊慌」失措,以为基督教对他们有害无益。
(二)主真实见证人的见证,具有震撼人心的能力。
【徒十七9】「於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文意注解〕「於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保状』指保证书,具保人以身家担保不再收留保罗等人,以维护社区的安宁。保罗后来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说『撒但阻挡了我们』(帖前二18),可能指的是此事。
【徒十七10】「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文意注解〕「往庇哩亚去,」『庇哩亚』是马其顿省境内的另一座城,位于帖撒罗尼迦西南方约八十公里处。
〔话中之光〕保罗遇逼迫却没有气馁,勇往直前,到处为主作见证。名布道家李文斯顿曾说:『无论甚么地方,我都愿意去,只要不是退后而是向前便可。』
【徒十七11】「这地方的人贤於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原文字义〕「贤於」尊贵,高尚,优生;「考查」查问,搜寻,看透。
〔文意注解〕「这地方的人贤於帖撒罗尼迦的人,」『贤於』意指较为开明,没有偏见;全句是说当地的犹太人比在帖撒罗尼加的犹太人较易理喻。
「天天考查圣经,」『考查』在原文的意思是『搜寻』,好像丟了一件东西,要翻箱倒箧地去搜寻那一件东西;考查圣经,就是不急地、慢慢地、仔细地来读圣经。我们对于圣经要用搜寻的态度来读它,每一句话都要读到领会了才算数。读的时候要问:这句话是甚么时候写的?是谁写的?是写给谁的?是在甚么情景里写的?有甚么感觉?为甚么写这句话?写这句话是要达到甚么目的?我们把这些问题慢慢地在那里问,仔细地在那里找答案,一直等我们找到了我们所要的才可以。
〔话中之光〕(一)贤明的人不固执己见;换句话说,顽固的人乃是愚蠢的人。
(二)被神的话夸奖为『贤明』的条件:(1)甘心领受――渴慕的心;(2)天天考查――殷勤追求;(3)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慎思明辨。
(三)我们对于主的道,应该:(1)存心领受;(2)殷勤追求;(3)慎思明辨。
(四)英国解经王子摩根说:『解经的秘诀无他,乃是用功读圣经,用功再用功。』
(五)我们若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便须「考查圣经」;圣经乃是辨明真理的惟一根据。
(六)基督徒若想提昇我们信仰的内涵,乃要从研读圣经入门。
(七)神的话不是昨天说的是一样,今天说的又是另一样;神的话从来没有改变。旧约和新约乃是一贯的启示,所以我们若要瞭解任何一部分的圣经,便须考查全部的圣经,才能得着正确的认识。
(八)所有话语的执事,都是倚靠神所已经说的话,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圣经之外得启示。有谁得的启示是在圣经之外的,那一个启示就是异端,决不可以相信。
【徒十七12】「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话中之光〕圣经能使人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人越考查圣经(参11节),就越能相信主。
【徒十七13】「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文意注解〕「耸动搅扰众人,」这些犹太人重复他们在帖撒罗尼迦对保罗的压力。
〔话中之光〕(一)福音事工在那里成功,撒但就在那里兴起反对和破坏;所以我们不可因一时的成功,而在灵里松懈下来。
(二)福音事工的拓展,并不是一件简单、愉快的事;传福音的人必须準备好,随时会遭遇到人们的反对。
【徒十七14】「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文意注解〕「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弟兄们』指庇哩亚的信徒;『往海边去』不一定是为着乘船,因为从庇哩亚到雅典(参15节)的公路也是沿着海边。
【徒十七15】「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文意注解〕「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雅典』是亚该亚省的重要城市,但非首府(首府是哥林多);它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大哲学家的家乡,为希腊文学、艺术、哲学的中心。
「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提摩太可能先被保罗差遣返回帖撒罗尼迦去坚固信徒(帖前三1~6),然后和西拉一同到哥林多与保罗会合(徒十八5)。
【徒十七16】「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原文字义〕「心」灵;「着急」激动,激愤。
〔背景注解〕「看见满城都是偶像,」雅典城中庙宇林立,且率皆巍峨宏敞,极壮观瞻;又在街头巷尾和公园各角落,竖立无数的偶像,其雕刻之精,举世无匹。据说雅典城内的偶像,比希腊其他各地的总合还多;因此有人说:『在雅典城寻找神(指假神偶像),比寻找人更容易。』
〔文意注解〕「就心里着急,」指保罗的心灵被满城的偶像激动起来,里面有很沉重的负担。
〔话中之光〕(一)保罗所到之地,乃是以神的眼光去观察周遭的人事物;求主也给我们有这样的眼光。
(二)凡是属于偶像,属于迷信和邪教的东西,被人跪拜或尊敬的,基督徒的心都当憎恶。
【徒十七17】「於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文意注解〕「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市上』并不是指买卖的街市,而是指市民言语论坛所在地。
【徒十七18】「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背景注解〕「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它们是古代希腊最负盛名的两大哲学学派。『以彼古罗派』是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主前341~270)所创的学派,它教导人『快乐』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但不是指转瞬间的快感或短暂的满足,而是从互爱、勇敢、中庸之道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不过到了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沦为『享乐主义』,强调满足肉慾的思想体系。『斯多亚派』则是同一时期另一位希腊哲学家哲诺(Zeno,主前340~265)所创,它教导人『自足』(self-sufficiency)乃人生最高的美德,人应该顺应理性而活,克己制慾,使自己能完全不为情感因素所左右;在保罗的时代,这种哲学已变为『禁慾主义』,并且狂妄自负的思想体系。以上这两派哲学各走极端,常有争论。
〔文意注解〕「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学士』原义是哲学士,意指喜爱智慧者。
「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胡言乱语的』原文意思是『捡拾种子者』,指像一只雀鸟在街道上随处啄食种子;其后转义为市井中游手好閒、不求甚解之辈,他们捡拾別人的牙彗――即零碎的学问,自己尚未将其融会贯通,就到处乱说一通。当时有许多辩士,就这样靠著一张嘴巴乱讲话来餬口。
「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有些解经家认为,雅典的人可能以为保罗是在传讲两位新近流行的神祇――耶稣(男神)与复活(女神)。
【徒十七19】「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文意注解〕「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亚略巴古』原文意思是『亚里斯山』;亚里斯是希腊的雷神和战神。亚略巴古位于雅典上城正西及市集南面,是一个离开地面约十公尺的突起小山丘,该处曾一度设有议会(亚略巴古院),在宗教和教育方面颇具权威,他们自视为引进新宗教与异邦神祇的监管人,也审查周游讲学人士的资格。
「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雅典人喜欢将新闻说说听听(参21节),初听到主的道还觉得是『新道』,就出于好奇心想知道更多。
〔话中之光〕主的道是永远常新的,对于领受的人具有新生的能力。
【徒十七20】「『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甚么意思。』」
〔原文直译〕「因为你把一些令人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所以我们想要知道这些事的究竟。」
【徒十七21】「(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別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文意注解〕「只将新闻说说听听,」直到几个世纪之前,仍有雅典的政治家曾经谴责雅典人喜欢听听最近的新闻,而不留心较急切、较重要的事。
〔话中之光〕许多信徒对于听道的态度,也好像雅典人一样,只将道理当作「新闻说说听听」,一点也没有渴慕寻求的存心,难怪听道听了多年,仍看不出属灵的长进来。
【徒十七22】「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文意注解〕「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此处的『亚略巴古』应是指一个团体(参34节),而不是指一个地方(参19节)。
「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敬畏鬼神』原文意即『迷信』;这个字可用来恭维或批评人,端视使用这个字的人是否连自己也包括在内,所以需要听毕全部的话,才能断定说者的用意何在。
〔话中之光〕「敬畏鬼神」的思想乃是与生俱来的,与人们的文化水準无关。并非知识低落、野蛮未开化的人,才会迷信;事实上,许多高知识分子的行径,证明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敬畏鬼神」的倾向。
【徒十七23】「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背景注解〕古时希腊人怕因疏忽而开罪任何神祇,所以供奉一个『未识之神』的神牌,以防掛万漏一。
〔文意注解〕「上面写“未识之神”,」『未识之神』这四个字表明了两件事实:(1)他们在冥冥之中知道有神存在;(2)但他们却不认识这位神。
〔话中之光〕(一)雅典虽然出产举世闻名的大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但雅典人却不认识真神;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林前一21)。
(二)无知的世人虽然不认识神,但内心深处有著一种敬拜神的倾向,这正如一条没有定向的溪流,我们基督徒有责任传福音把这溪流疏导归入正途。
【徒十七24】「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文意注解〕「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表示这位神乃是一位有位格的创造主宰,与泛神论的斯多亚哲学观点成对比。
「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司提反也讲过此话(徒七48)。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要引导异教徒认识神,最好从神的创造说起。
(二)神乃是超越宇宙万物的神,天地之大,也不足以容祂――何其无限无量!因此祂绝「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受到人工的限制,固定在某一处所,或某一班人中间。
(三)「人手所造的殿」,不是神安息的地方;所以我们敬拜神、和神交通来往,必须离开物质的层面,而进到心灵的层面,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3~24)。
(四)服事神的人最大的危机,就是常会不知不觉地将神『关住』、『限制』在自己手中的工作,将「天地的主」变成自己事工的仆人。
【徒十七25】「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文意注解〕「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甚么,」神无需人的供给,这个言论与以彼古罗派的观点相符。
「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神是一切生命之源,这个言论与斯多亚派的观点相符。
〔话中之光〕(一)神不是靠人的支持才生存的,祂是那位支持人类生存的神。祂乃是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万物,甚至生命赐给人类。
(二)神是一切「生命、气息、万物」的本源,祂不但丰满无缺,并且乐意将祂的丰满赏「赐给万人」;所以我们亲近神,不但不致有所亏损,反而『恩上加恩』(约一16),源源得着供应。
(三)我们服事主,表面看好像是我们给了主甚么好处,实际上是让主有机会赏赐好处给我们。
【徒十七26】「祂从一本(本:有古卷是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準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文意注解〕「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一本』指一个先祖、血统、家系、种族(stock)。这话指明万族均同出一源,就是亚当(创二7);这个说法与雅典人的迷信相违,他们相信他们的祖先是由雅提迦(Attica)的土壤而生。
「并且预先定準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列国的兴衰和各族定居的区域,乃出于神预先的策划(申卅二8)。以彼古罗派认为万事万物均随机遇,故与圣经的观念相反。
〔话中之光〕(一)「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没有一个种族不是属于神的;作为基督徒,千万不可存着种族的优越感,在神面前没有人能自负。
(二)主曾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五9);任何人都可以亲近神。
(三)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別;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祂也厚待一切求告祂的人(罗十12)。
(四)神在导演历史。在过去,祂是万国兴亡的幕后主导者;如今,祂的手仍在控制著一切。
【徒十七27】「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
〔原文字义〕「揣摩」触摸。
〔文意注解〕「或者可以揣摩而得,」『揣摩』意指有如人在暗中摸物,靠著触感来体会其真相。
「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暗示祂是无所不在的灵。
〔话中之光〕(一)神造人的时候,便赏赐给我们一种寻求祂的本能,使我们本能地渴慕神,虽在黑暗中仍不断摸索找神。
(二)神对我们人惟一所要求的,就是「寻求」「而得」著祂,也就是以祂为至宝、为目的。寻求神的人有福了,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太七8)。
(三)「其实祂离我们各人不远,」祂正在我们的口里,在我们的心里(罗十8)。
(四)神虽然伟大到『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参24节),但祂并非远在人所不能及的地方,祂总是与我们信徒同在,和我们一同生活、行动。
【徒十七28】「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祂所生的。”」
〔原文字义〕「所生的」种,族,类。
〔文意注解〕「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此句引自革哩底诗人伊庇麦尼德(Epimenides,约主前六百年)所著之《革哩底家》诗。伊氏在该诗中如此写著:『圣洁至高者阿!他们为你造了一个坟墓,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然而你不是死的;你永远兴起,永远活着,因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你。』保罗在別处也曾引用了这段诗的另一句(多一12)。据说伊氏曾劝勉雅典人在雅典城并它的周围设立『无名神坛』。
「就如你们作诗的,」『作诗的』原文为复数词。
「我们也是祂所生的,」此句引自基利家诗人亚拉塔士(Aratus,约主前270年)所著之《费诺缅那》诗;或克林特斯(Cleanthes,约主前300年)所著之《丟斯颂》,也写过同样的话。
『所生的』这字在圣经都是译作『种类、族、列国』;惟有在此译作『所生的』。这字与『儿子』大有分別;惟像『儿子』一样,也是一个名词。所以这里只说到世人是神的族类,并不以世人作神灵性上的儿子。并且看上下文,更明白保罗所说的,是指著人是神『所造的』。
保罗的听众都是研究哲学的外邦人,因此从他们能同意的地方讲起,然后指出异教思想与基督信仰不同处。
〔话中之光〕(一)我们一切的一切,莫不都是出自神的,也是仰赖於神的;因此我们该好好敬爱祂,信靠祂,也可安息於祂。
(二)若没有这位又真又活的神,我们就连一刻也不能生存;我们若离开了神,就是虽生犹死――有如行尸走肉。
【徒十七29】「我们既是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原文直译〕「我们既是神的族类,就不应当以为那用人的手艺和想像所雕刻的金、银、石头,仿佛成了那神圣的。」
〔原文字义〕「神性」神圣的;「心思」想像,意匠。
〔文意注解〕「我们既是神所生的,」保罗这句话只不过指明人的生命乃是出于神,他在此并没有意思说,不信的人里面也有神的生命。只有信徒才真正是由神而生――重生――里面有神的生命和性情(约壹五12;彼后一4)。
「就不当以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换一句话说,我们不应当用具体的死物,来代表那位赐生命气息与万人的活神。
〔话中之光〕(一)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敬拜了人手所造的东西――如果我们把全部的时间、思想与精力都献给某些事物,这便是在敬拜人造之物了。
(二)我们不但无法用「手艺、心思」来表达神,连我们的言语、文字也无法充分的表达祂,所以认识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心灵里敬拜祂、与祂交通来往,实际地经历祂。
【徒十七30】「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文意注解〕「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神并不监察,」意指在此之前,神宽容了世人因无知所犯的罪(罗三25)。
「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如今』就是现在。『悔改』原文意思是『改换一个心思』;指对神、对人、对己、对罪等看法的彻底改变,在思想上更新。悔改不能独立于信心之外,使人得救的信心包括了悔改在内。
〔话中之光〕(一)凡悔改相信的,都可得救;现在正是悅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后六2)。
(二)人无知与摸索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认识神的知识,已经在基督里完全揭露出来了。我们应当趁着还有今天,赶快来就近祂。
【徒十七31】「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文意注解〕「要藉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祂所设立的人』指耶稣基督;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祂要按公义审判万民(太廿五31~46;诗九十六13)。
「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可信的凭据』意指确实的证据。基督的复活给了我们一个确实的证据,表明神已经承认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受死的功效,赦免了我们一切的罪,使我们得以在神面前称义(罗四25)。基督从死里复活,也是我们确信祂还要再来审判世人的凭据。
〔话中之光〕(一)父不审判甚么人,乃将审判的事全交与子(约五22);因为必须是『人子』,才堪作人类的审判主(约五27)。
(二)审判的日子即将来临。生命是到基督审判台前的旅程,也许有的人生命尚未到达终点,还活着的时候,审判的主就来临了。
(三)复活的基督,是我们可信的凭据;根据我们对主复活生命的经历,我们有肯定的把握,神对我们不再是『未识之神』(参23节),而是又真又活的神(帖前一9)。
(四)人若要认识并相信神,惟一的途径乃是借着那「从死里复活」的基督,因为祂是我们「可信的凭据」。
(五)我们对这位复活的基督,是漠视无知呢?还是珍惜追求呢?我们对祂的态度相当紧要,因为这是神将来审判我们的準则和依据。
(六)神接受基督的死,我们接受基督的复活。我们不但要相信基督为我们而死,也要相信基督为我们而复活。
【徒十七32】「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文意注解〕「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根据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他们虽然相信灵魂不灭,但不相信死人复活。
〔话中之光〕(一)直到如今,复活的道理仍是许多自命有头脑学识之人的绊脚石,但它乃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坚。
(二)知识分子对福音的反应很冷淡,可见古今皆然。
(三)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神的救恩。我们所以能相信主,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林前一18,21;二5)。
【徒十七33】「於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徒十七34】「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丟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別人一同信从。」
〔文意注解〕「但有几个人贴近他,」『贴近』原文意即坚定地握着某些事物或人;这里是指他们不但接受保罗的教训,而且坚持。
「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亚略巴古的官』大概是指议会的成员;『丟尼修』据传说他后来成了雅典的监督,但无法证实。
「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大马哩』身为一个妇人,能够参与亚略巴古的集会,必然是一个受过教育、颇有社会地位的外邦妇女。
参、灵训要义
【保罗的讲道法】
一、本著圣经讲(2节)
二、由旧约预言中讲明基督必须受害、复活(3节上)
三、由新约事实说明耶稣已经受害并复活(3节中)
四、结论,耶稣就是基督(3节下)
【保罗的传福音方式】
一、辩论(2,17节)
二、讲解(3节上)
三、陈明(3节中)
四、宣传(3节下,13节)
五、传讲(18节)
【基督福音的三大阻力】
一、犹太的宗教(5,13节)――对祖传宗教规条的热心
二、罗马的政治(6~9节)――对自己既得权势可能有害的戒心
三、希腊的哲学(18~21,32节)――对外来新道理的轻视与不关心
【抵挡主见证者的描绘】
一、反对的动机――心里嫉妒(5节上)
二、反对的核心人物――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5节中)
三、反对的外围――耸动合城的人(5节下)
四、反对的作法――拉到地方官那里(6节上)――藉助政治力量
五、反对的口实――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6节下~7节)
【对知识分子讲道的范例】
一、从听者已知的事说起(22~23节)
二、纠正世人对神的错误观念(24~25,29节)
三、解明神之所以为神的道理(24~28节)
四、陈述神与我们人的关系(27~28节)
五、引用听者所明白的哲理来证明(28~29节)
六、劝勉众人务要把握机会悔改(30节)
七、指明将来必有公义的审判(31节)
【『未识之神』的描绘之一】
一、祂是造物的主(24节上)
二、祂是天地的主(24节中)
三、祂是赐恩的主(25节)
四、祂是生命的主(26,28节)
五、祂是可得的主(27节)
六、祂是监察的主(30节)
七、祂是审判的主(31节上)
八、祂是可信的主(31节下)
【『未识之神』的描绘之二】
一、大能的造物者(24节上)
二、天地的统治者(24节下)
三、丰富的赏赐者(25节)
四、人类的管理者(26节)
五、看不见的灵(27~28节上)
六、慈爱的父亲(28节下~30节)
七、公义的审判官(31节)
【真神与人类的关系】
一、祂给人类创造可居住的宇宙,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24节)
二、祂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人类,祂不用人手服事、供应祂(25节)
三、祂创造人类(26节上),祂不是人类所能用手艺、心思制造的(29节)
四、祂预定人类的年限和疆界(26节下),祂却是永活并无所不在的(27节)
五、祂供给人类生命的本能(28节),祂要我们人借此本能来寻求、揣摩而得着祂(27节)
六、人类是祂所生的(28节下~29节上)的活物,所以不可将祂当作死物(29节下)
七、祂宽容人类的期限已过,祂要人趁着还活着的时候悔改(30节)
八、祂为人类设立了基督,我们人必须借着基督才能通过祂公义的审判(31节上)
九、祂叫基督从死里复活,给人类